公益活动
家长课堂
- 时间:2018年11月24日(周六)9:30
- 地点:6楼多功能厅
- 适合对象:家长
- 报名时间: 报名结束
- 联系电话:62497127、62481850
- 每月最后一周,不支持网上付费。敬请谅解!
51 人已报名
活动介绍
嘉宾:康丽颖
嘉宾介绍: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。
讲座简介:
把一个孩子带到人世间也许并不难,但是要把他(她)健康地养大却实属不容易。现代的父母有太多的角色要扮演,养护、监护、沟通、交流、陪伴与教育样样都不能少。父母可能尽心竭力地抚养,却不能如期收获孩子的成长,很多父母不禁陷入各种忧虑。
大多数家长,猛然看到孩子的缺点,就赶紧管一下,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,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,十五年后的婚姻,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……而这个忧虑本身,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。
产生各种忧虑的原因是什么?家长之所以忧虑,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,而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。孩子有问题,就关注多一些,没有明显的问题,便关注得少。对孩子的教育,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,对于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,做得够不够,自己心里也没底。因此,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,就缺少了一份确信。不确信,就会慌张。
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:您理解孩子的发展吗?您给孩子提供的是他所需要的帮助吗?理解孩子的发展,父母和要孩子一起成长。
许多家长,结束了读书生涯,有了工作,有了家庭,有了孩子,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“圆满”,便放弃了自我探索。生活遵循“最安逸原则”,看上去悠然自在,轻松洒脱,生活稳定,令人羡慕。其实,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,而是搁置在那里。
当有了孩子后,也没有一个深刻的对孩子本身的认识,甚至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,父母需要了解孩子,理解孩子的成长,并不断学习,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,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对待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,离不开父母的成长。当我们面对总是指责老师和同学,看见别人优秀就难过,缺乏成就动机,习惯随遇而安的孩子,我们该怎么办?
我们要学会用农民的思维反观孩子成长的问题,要学会向专业化团队和机构求助,要理解教育是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,要注重私德和公德的培养。
对于广大家长来讲,一要有德教的意识,中国人习惯说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实际上说的就是孩子早期所形成的好习惯和好品行对于人生的影响。二要理解德教的内容,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认为凡属于内心活动的,如笃实、纯洁、谦逊、严肃等叫做私德。三要掌握德教的原则和方法,梁启超在《新民说》中谈到了私德培养有“正本”“慎独”和“谨小”三种方式。“正本”就是要明确道德教育的方向;“慎独”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,学会自律;“谨小”即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,把小事情做好,积跬步以致千里。
“理解”和“成长”是两个关键词,我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家庭教育春华秋实!
地图地点
交通:地铁2号线、地铁7号线、15、20、21、37、40、71、93、94、113、921等公交线路均可到达。